【文化强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实践正当时——铜川市公共服务创新大赛优秀案例展示(四)
发布时间:2025-10-01 18:15:21点击: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标落实市委全委会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方案》,近日,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了“公共文化惠基层”服务创新大赛,各区县文化和旅游文物局、新区社会事业局及全市相关文化单位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模式,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了众多富有成效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的道路。它们在理念上大胆突破,从传统的“供给主导”向“需求主导”转变,更在实践中善于利用“存量”求“变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便利化、现代化。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展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也期待社会各界继续关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并支持、参与其中,同力同行推动我市公共文化事业迈向新台阶!
习强调:“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征程中,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课题。打破城乡文化壁垒,推动城市文化的现代性与乡村文化的传统性相互补充、交相辉映,能够为城乡居民带来更加多元、丰富的精神体验。
王益区王家河街道,作为仰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宛如一座文化富矿,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王益区始终秉持因地制宜、守正创新的理念,致力于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彩。
王益区王家河街道下辖 6 个村和 3 个社区,柿树沟社区便是其中之一,它与炭科沟村仅一河之隔,形成了村中有居民,居民中有村民的局面,这种独特的地缘和人口结构,使得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的均衡发展。为了消除城乡文化发展差异,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柿树沟社区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共同发展”的多维度城乡文化融合新路径。
阅读的主体是读者,而因读者具有性别、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等的不同特征,又呈现出不同阅读特点、不同阅读需求的多样化阅读群体,按照“分众化阅读”理念,重构阅读群体圈,实现阅读推广由“泛化”走向“精准化”,以及从“个体阅读”到“社群化阅读”的转变。实践中,以“阅读+读者群体”,联合共青团王益区委,面向辖区广大青少年读者,启动了“书香青春·阅见未来”王益区青少年读书会活动,以富有青少年阅读偏好、核心动机与推广策略的多元阅读形态赋能青春、共创未来。目前推进中的还有王益区残疾人读书会活动、王益区巾帼读书会活动和王益乡村读书会活动等。特色分明的阅读群体圈引领阅读新实践,提升阅读参与度与覆盖面,让更多人爱上阅读,其次“社群化阅读”又促进了阅读社交属性与文化价值的重塑。
基于场景理论,放大场域,让阅读走出图书馆,打造多元开放的阅读场景,提供多样的学习方式,营造“处处有书,无处不读”的浓厚书香氛围。实践中,以“阅读+乡村物象”,结合乡村生产生活场景,以“讲书”形式,开展乡村讲书会阅读推广服务,点亮乡村阅读。以“阅读+地方文化”,结合地方陶瓷文化,在耀瓷文创园建成陶瓷文化主题分馆,开展耀瓷艺术交流、研学体验,在阅读中感知地方文化魅力,增强文化归属与自信。以“阅读+四季景象”,开展“阅读四季——春花映漾/夏果繁硕/秋月凝练/冬阳暖润”系列阅读推广活动,结合人的生命律动、自然的四季更迭,用丰富和充满季节特色与人文体验的阅读推广内容,以四季场景构建起人与书籍、人与自然的美好对话空间。在多元场景与氛围创设下,读者的阅读体验更为精彩、更显活力,阅读兴趣得以引发,阅读习惯得以培养。
优质文献信息资源是阅读推广的“源头活水”,更是推动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实践中,以“阅读+校地合作”,建成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西安财经大学图书馆两所高校图书馆社会实践基地,聘请高校图书馆3位专家组成阅读推广顾问团队,引进高校优质阅读资源和人才资源、技术服务和实践理论。两年来,接受高校捐赠优秀畅读图书3500余册、数字资源5TB、人才技术交流培训6次,优质资源供给能力大为提升。以“阅读+数字技术”,建成王益数字图书馆、王益有声图书馆,加大数字阅读推广应用体验,使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及资源融合互补,“浅阅读”与“深阅读”相得益彰,实现信息广度与思想深度的协同与平衡。建成王益图书馆大数据平台,通过读者行为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设立主题化、场景化的文献信息专架,精准投放阅读资源。优质资源与阅读推广服务的结合,使阅读质量和服务效能显著提高。
在阅读需求多样化背景下,单一的服务难以提供更为丰富、更显个性化的解决方案。阅读与不同行业、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合作与创新,整合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创造出新的服务模式,实现协同效应和价值提升的双向奔赴。实践中,以“阅读+文化学者”,邀请省内知名学者开展主题文化分享会、知识讲座,通过文化学者们的深度解读、思想引领和交流互动,点燃公众的阅读热情。以“阅读+理发服务”,在流动阅读推广服务中设置理发服务环节,为群众提供家门口阅读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生活上的便利。以“阅读+健康咨询”,与医疗机构合作,在阅读服务过程中,为群众开展基础健康监测、健康知识普及、健康管理指导等非医疗诊断性卫生健康服务,关注自我健康和享受阅读乐趣两不误。目前推进中的还有“阅读+比赛竞赛”,通过多层次设计,将阅读获取的知识、思想、技能有效转化为实际能力和社会价值。在跨域融合之下,大大增强了阅读服务的吸引力,推动了全民阅读由“量”到“质”的深化。
阅读推广服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行体系是阅读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以“阅读+长效机制”,结合实际,制定了“阅读之城·书式生活”全民阅读推广行动年度计划,每年度从设施网络、人才队伍、合作交流、品牌活动、创新实践等5个方面付诸推进实施。建立了公共文化指导员制度,选派业务馆员驻辖区街道综合文化站,加强基层阅读推广指导,以人才资源牵引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解决了基层专业人才不足、服务能力薄弱、水平低、效能差等问题,同时注重“外引内育”“送种结合”,直接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收集反馈意见建议,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长效机制的建立,确保目标有效落实与动态优化,结合实践策略,推动服务全面升级,为基层阅读推广注入持久的动力,构建起阅读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平衡发展。
2018年,柿树沟社区与炭科沟村携手打造了“城乡连心桥”,这座桥不仅连接了两岸的居民,更成了城乡文化交流的纽带。通过整合资源,建成了多个特色展馆,如移风易俗馆、乡村振兴馆、党史馆、文学馆、非遗錾雕馆等。这些展馆犹如璀璨的明珠,连接着“连心桥”两端的群众,展示着城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柿树沟社区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深入挖掘探索乡村小院建设,建成了秦腔、剪纸、文学、根雕、民俗、田园牧歌等主题文化小院,形成了“小院+文化”模式。这种模式如同一张细密的网,将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到一河两岸 8000 名居民,让他们在生活休闲之余,能够体验到零距离的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在于人。柿树沟社区以人为本,通过摸排走访,交流培训,邻里推荐等形式,积极挖掘城乡文化能人,目前已发掘民间文化艺人 30 人,培育了 12 支文化团队,同时成立了书法协会、秦腔艺术团等。这些文化能人和团队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城乡文化发展的热情。
为了能引入优质文化资源,柿树沟社区与铜川神州书画研究会、王益区作家协会、诗词学会等建立“结对子”机制,并邀请西安理工大学“家立方”名师团队参与其中。这些优秀团队、专家的加入,切实为城乡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在文化与治理的深度融合中,文化成了治理的润滑剂。社区深刻认识到,在城乡治理中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凝聚群众,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文化活动的推动,“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活动靠文化”。
基于此,社区搭建了邻里文化艺术节、社区运动会、春节社火展演等特色文化品牌。特别是在重要节日节点,精心开展各类主题文化活动,增进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文化融合和情感交流,2025年以来,互动式的文化体验吸引了更多村、居民参与,受惠群众达 2 万余人,公共文化真正走进了群众的生活,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为满足少年儿童的业余文化生活需要,社区成立了“七彩假期红树苗成长营”“禾苗课堂”等品牌活动,连续 6 年为 200 多个城乡孩子搭建了假期共享平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享受到红色教育、知识科普、艺术培养、社会实践等多元课程,满足了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架起了家长、家庭、社会育人的桥梁,促进了城乡教育的融合发展。
为满足不同年龄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区注重“文化悦老”,2024年在王家河南路二号至王家河北路矿部约3公里街区范围内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小院”并在河岸上建成了村、社区贯通的 2000 米环形健康步道,形成了 15 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志愿者们积极参与爱河护河行动,营造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为村居民创造了良好的休闲运动空间。
目前,正在实施社会足球场项目改造工程,计划建成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规格为七(八)人制的社会足球场,并集羽毛球场、篮球场、体育场等配套工程为一体的千人健身运动空间,进一步丰富居民的体育文化生活。
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社区成功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了人的融合、地域的融合、活动的融合。形成了设施共享、人才共享、活动共享的良好局面。
为保障文化城乡融合长期有效运行,社区建立了三项长效机制:一是轮值主导制度:单月由社区主导,双月由村主导,实现了均衡化服务供给;二是信息员制度:由社区、村各设一名信息员,负责日常文化服务信息的沟通及服务的补充、实施工作;三是资源共享制度:社区、村文化资源(含人力资源)共同造册,互通有无,共享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不仅缩短了城乡差距,更让城乡文化互补共进,城市的现代文明与乡村的传统文化在相互借鉴同发展。
城乡文化融合创新机制有效解决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的问题。2021 年,王益区王家河街道办荣获陕西省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示范街道。通过文化融合,乡村居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普惠均等的城乡公共文化格局逐渐形成。
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社区通过评选“文明家庭”“好婆媳”“新乡贤”等典型,以榜样力量带动村民行为转变。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文艺汇演等形式将
通过城乡文化融合创新做法,让城乡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群众的幸福感可感可及,到处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如今的王益区王家河被人们称之为“山水文化王家河”,它就像一个强大的文化磁石,吸引着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共同书写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王益区王家河街道柿树沟社区的实践表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需要创新融合路径。通过共建、共融、共享的方式,实现城乡在人的层面、地域层面和活动层面的全面融合,能够有效缩短城乡差距,促进城乡文化的互补发展。同时,建立长效机制是保障融合工作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确保资源合理配置、服务均衡供给
文化是凝聚群众的重要纽带。在城乡治理中,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发动群众、凝聚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还能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城乡治理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城乡文化融合要关注居民的多元需求,特别是教育、环境等方面的需求。通过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开展多元课程、改善环境面貌等举措,满足城乡居民在不同领域的需求,促进城乡在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让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到美好生活的红利。